第二章及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要组织和加入政党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个人或个人组成的集体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合法的、体制内的政治参与方式,如投票和选举等;这些活动还包括非法的、体制外的政治参与行为,如暴力、暗杀、暴乱、起义等。
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可以通过科举制来吸纳社会上有参政欲望的人群。一方面为政治体系补充精英人士;一方面消除社会.上由于参政不能满足所带来的社会沮丧感,以避免民众产生反政府体系的参政动机。由于科举制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政治功能,传统社会通过它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
编制就是
英文中的政党(political party)译成汉语时,采用了日语的汉字译法,用“党”来指称,造成了“党”的传播障碍。
政治团体没有将所创立的各种组织称之为“党”,而是名之为“会”。
- 梁启超为党做辩证和下定义,做区分
梁启超认为:“我国 历史上之所谓党,与今世欧美立宪国之所谓党,非同物也。为朋党,一为政党。”
“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结合者也。”
朋党是专制政治的产物,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远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的纲领:
-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 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特殊的能力
探究: 1924至 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武力清党带来怎样的影响?证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 有观点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两个政党的组织结构都是模上结的两个瓜。两个政党的组织结构都是模仿、学习苏联共产党。国民党只学到了半套表面功夫,中国共产党则学到全套功夫,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党合作之后,“国民党差不多专 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种畸形的发展,很像国民党是在朝”党,共产党是在野党的样子。”
“共产党组织严密,训练严格,国民党则反是,所以要革命,就要加入共产党。’因而,部分富有革命热情的国民党青年,鉴于共产党的组织严密和国民党组织的涣散,转而加入共产党或青年团组织。
两党组织运作的巨大反差,致使国民党无法同中共进行组织竞争,“容共” 可能变成“容国”,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忧虑和恐惧,于是开始有了“分共”、“反 共”的主张和行为。
蒋介石认为:国共两党之间只能比拼武力,不能比党力,故采取了屠杀的方式。正所谓“文斗”不敌,只能采取“武斗”。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党”名义下,大约31万人被杀,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
反共屠杀虽然给共产党带来巨大灾难,但是也导致了国民党的分裂和组织内人才的流失,或者逆淘汰。
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国民党也自残不浅。相当一份部分国民党对其组织灰心、失望甚至脱党。这些人大都是有理想、有热情的青年。
同时,地痞流氓等人则混进了国民党组织内,致使民众对国民党的信仰一落千丈。
由于党力的不足,国民党只能控制上层社会和城市。
国民党政权依赖的力量不是党组织,而是军队和武力。在党政军三者中,国民党的力量最弱,最先瓦解的是党部,其次是政府,最后是军队。
中国共产党则相反,组织严密,内聚力强,故党力最强。党组织是军政力量的前锋,即便军政力量退出后,党组织仍然得以留存,等待时机。
如何解决吃穿等生存问题?
如何应对围剿威胁?
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到的结果,事变发生后,中共积极、灵活处理,促使事变和平解决,影响了中国的政局的发展趋势。
- 西安事变不仅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还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到的结果。
共军面对日军的扫荡或清乡,有农村基层政权的配合消息灵通,情报准确,往往能及时跳离包围圈。或以营连为单位,分敢到各角落隐藏,甚至变成基层武装,以求生存。
国军则一旦分散,即使原来是军纪优良的部队,也因为给养问题,而不得不以抢掠维持生存,沦落为老百姓眼中的散兵游勇或绿林土匪。
为什么人民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指民众的思想、感情、意愿;天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面大意思:
- 1、‘地域空间概念的天下” (country)
- 2、“政权意义的天下” (state)
- 3、“体现人文情怀的天下” (spirit)
- 4、“民族意义的天下” (station)
得民心者一定得天下?
持肯定态度: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故建立政权必须先获取民众的支持。
持否定态度:民心和天下之间的关系易于被分割,故民心得失和天下归属之间没有太多直接联系。
不得民心者得天下
蒙古人统治中国
为什么民心和天下关系疏离?
- 一方面,农耕生产方式下,百姓头脑中的“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宗族和村落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城头变换大王旗”式的政权更替持浈视态度。
- 另一方面,古代社会迟缓的信息传播技术,也让民意的传播受到了限制。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民心极有可能被误导,从而伤及无幸。
在古代社会,改朝换代过程中,暴力、强权的色彩反而较为明显,甚至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场上的胜负,有时候还取决于临场指挥、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等,这些也与民心向背无涉,
所谓的民心、民意在野心家那里,无非是任意把玩的图章而已。
新政权的统治者若想实现长治久安,就不得不重视民心这个因素。
坚持“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的蒙古贵族,“马上丢掉了天下”,统治中原不及百年,骑在马上兜了一圈,又回到草原。
满族人在武力定鼎天下后,明智地从马背上下来,采取了顺应时代和民心的政策,建立了帝国的两百多年的基业。
两个朝代的结局证明,“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
进入近代社会,民心和天下得失关系密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构建,道德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暴力,这个曾经的时代宠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政权更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或曰民意,已悄然间上升为当前世界政治斗争中的主导因素。
- 如何赢取民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共两党相争,就包含着民心之争。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以“革命党”自居,都希望普罗大众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
相比较,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理论、政策及其政治实践,在底层民众的社会动员中更有效率。
土改将民众的利益与中共党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革命大潮中,农村社会的传统秩序遭到颠覆,民心成为中共政治生活的核心,党的各项政策、纲领几乎成为民意的风向标。
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有科学理论引领。对党内,要通过思想理论建设告诉党员该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对人民,要通过思想理论建设让人民群众跟着党走,凝聚起磅礴力量。
- 有选贤任能机制。一个政党怎样选人、选什么人极端重要,直接决定其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有无凝聚力和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领导干部。
- 有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领导社会革命,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形成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机制,确保党自身出了问题能坚决主动予以纠正。
- 有强大领导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失误:
- 1、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
- 2、失误期间也有重要成就;
- 3、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
防止分裂
- 历史的教训——苏联解体
苏共是一个有88年历史,拥有1500万党员,执政70多年的大党,却在一纸禁令下,被解散了,消失了。丧失政权的原因很复杂,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固步自封,步子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没有令人民满意的执政成就,无疑是重要原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 课后的三道主观题整一整
思考题汇总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再回答为什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历史原因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塑造了辉煌的古代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逾千年,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国陷入了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坠人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之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初心和使命)
-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理解初心和使命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试金石。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组织和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根基之所在、使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优越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个伟大是指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没有矛盾斗争,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斗争、善于赢得斗争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伟大斗争中实现的。只有打赢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斗争,中国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行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复兴,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是一个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大国复兴。
-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别的什么政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 “四个伟大”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其内在逻辑是: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伟大工程是保证,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宜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
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斗争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取得伟大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能不能实现,也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如果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如果党自身不过硬,要想赢得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是空想。
如何认识新时代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 什么是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进一步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战略任务的同时,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生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更加明确,路线图更加清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激发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1987年, 党的十三大将这一设想写人了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 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新形势下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推进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提出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党对历史、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个阶段我国为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分为两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人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安排意味着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对这一战略目标的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的。
第三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一安排,相较于过去第三步的战略目标,内涵更加充实,目标更加宏大,愿景更加美好。一是从“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现代化强国”。二是将现代化国家的具体标准从“富强民主文明”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全面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三是突出强调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绝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高裕的现代化。
- 新时代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是党中央围绕未来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一科学规划,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第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恩想,完整科学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
- 第二,新时代战略安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在具体战略和实际工作中,必将激励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和力量。
- 第三,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如何认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依据和制度安排?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 依据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有其特定内涵。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里所说的“一切”,从横向来看,是指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工作的全方位;从纵向来看,是指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党领导一切”的概念。1942年9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实践证明,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 对于集中一切资源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指出:“坚持思想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 江泽民在中纪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工农兵学商,党是领导一切的。”
- 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思想,正是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力、有效地纠正了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制度安排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党的组织体系来贯彻落实的。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正是凭借这一严密的组织体系,中国共产党把全国8900多万名共产党员联结成一个整体,构成其在一切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的组织基础。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制度来保证实施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对于保证党的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作用,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还需要一整 套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包括: 领导和支持国家政权机关、人民政协、人民团体依法行使职权等。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履行各自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支持各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党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桥粱和纽带作用。建立健全党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重大工作落实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拥有跨部门的协调权力,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机制。
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凤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为什么会有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根本原则,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把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突出强调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重要性,而且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特殊重要性。
- 第二,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根本方针。管党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党的十九大将“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修改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党的建设指导方针的与时俱进。
- 第三,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执政能力建设前增加
- 第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人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人其中,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扒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关键点和根本点,体现了管党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的鲜活经验,回归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内在规定性,充分表明了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 第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性质、根本宗旨、鲜明品格和精神风貌。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存在的意义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反映了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责任担当,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属性,明确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和方略,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前进路径。
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
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人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党的建设思路和布局的一个重大创新。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大局把握住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对党的其他建设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
政治建设是统领,是核心,是党的各方面建设中最重要的建设,是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最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三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四是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五是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具有基础性、综合生的地位和作用。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
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学习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自身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把思想建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思想建党的力度,关键是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向新高度。
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规管党治党。党的制度不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且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党的制度建设需要体现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之中,各方面建设也需要以制度建设来保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就进一步突出了制度建设的综合性。
全面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前者侧重于培养内在的自觉动力,后者着力于外部的刚性制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
-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选拔培养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体现了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原则,凸显了干部工作的政治定性,具有鲜明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
选拔培养干部不仅要突出政治标准,还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同时,注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做好离退休干部、干部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干部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不断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是新时代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必然要求。
- 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
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强大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威望。因此,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摆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纠正“ 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正风必先肃纪。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党的生命线。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规范和保障。党纪严明,就能有效防范和過制不正之风的滋长;纪律松弛,则会纵容和助长不正之风的泛滥。
在党的所有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它刚性约束,也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任务,必须继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据此,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二是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三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四是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党在我国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缺失,其他监督必然失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要求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增强监督实效、形成监督合力的锐利武器。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二是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三是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四是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五是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六是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七是构建党统- -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